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0章【修】(1 / 2)





  殷知礼亲自在酒店迎接, 整个中国交流团轻松的气氛,瞬间变得严肃正经起来。

  毕竟是国际建筑大师,他们这些人还在嘤嘤学语的时候, 殷知礼就已经开始设计建筑了。

  在他面前, 年近五十的老同志,都变成了年轻人似的,不敢在前辈面前失礼。

  他们以为,这位老先生是为了看看律风, 并不在意他们这些陪衬。

  没想到,殷知礼和律风短暂打过招呼, 便笑着说:“大家一路上辛苦了, 这几天就由我这个老家伙, 陪大家说说话, 聊聊中国和英国的建筑。等到明天, 参与这次专题交流会的建筑师们就会陆陆续续赶来, 如果他们有什么失礼的地方,还请各位多多包涵。”

  他的话夹着大家熟悉的口音。

  那一腔介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中文, 亲切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。

  交流团的人,进房间放下行李,稍作休息。

  殷知礼老先生,便陪伴着他们, 一起用餐,饭后闲谈。

  律风始终站在他身边,没有把自己当成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
  而是和从前一样, 与殷以乔左右配合, 照顾好他的老师。

  比起道路和桥梁分院, 建筑分院见到殷知礼更为激动。

  他们的人几乎占据了聊天的主场, 能从殷知礼设计的中国建筑,聊到刚刚获奖联邦大厦。

  殷知礼总能笑着说:“可我更喜欢北京天府中心的设计,还有你们入围了国际建筑奖的鸿鹄机场。”

  他能细细数出国院建筑分院的作品,逐一点出它们的优势。

  这位远在英国的老人,了解中国每一次变化,清楚国家兴建每一个地标建筑。

  甚至在建筑分院代表,提出困惑和疑虑的时候,他也能笑着说出问题的关键。

  律风坐在他身边,帮他泡好碧螺春。

  来到英国,律风除了带上了乌雀山大桥的设计,就只为老师带了几种家乡的新茶了。

  临近十点,他们的畅聊终于走到尾声。

  殷以乔安顿好疲惫的爷爷,才慢慢送律风回房。

  “爷爷今天很高兴,因为你终于回来看他了。”

  “当然,也有交流团的功劳,毕竟,他是这么热衷于讨论中国的建筑。”

  “可能明天早上,他就会兴高采烈的坐在交流会现场,亲自听你们讲述中国不可思议的建筑工程。”

  他们一路闲聊,就像回到了过去。

  律风没有离开英国,他们还在热恋之中。

  一如往常,殷以乔就这么送律风回家,然后两个人懒懒的等到第二天,才会并肩出现在c.e建筑事务所的门前。

  而今天,令人怀念的气氛,总是短暂无比。

  殷以乔在律风房门外止步,说道:“交流会的行程是十二天,但是后面几天时间,都是我们协会安排各位代表在英国境内的参观游览。”

  “你想不想……和我单独去旅游?”

  他的问话,充满了试探。

  律风在黄昏灯光下听得心绪一颤,然后果断拒绝,“不想。”

  “好吧。”殷以乔毫不意外的勾起笑意,“那我陪你一起去旅游。”

  直到房门关上,律风都在回想殷以乔了然的神情。

  仿佛早就预料到了他的拒绝,甚至为拒绝铺好了后路。

  师兄都不生气的吗?

  律风洗澡睡觉,闭上眼都是殷以乔温柔纵容的神色。

  他以为,今天的殷以乔一定会很失望。

  毕竟,他亲眼见到了利斯图书馆,却没有如师兄期望的那样情绪激动。

  律风不过是回国两年半,思绪已经完全的仓鼠化。

  好的东西,都希望自家拥有。

  他恨不得把最好的设计和最好的想法,囤起来上交国家。

  哪怕建筑物无论坐落在哪里,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,他仍旧会忍不住去想——

  这样的图书馆,修建在中国该有多好。

  交流会密集的行程,没能让律风拥有什么多愁善感的时间。

  昨晚还显得僻静、悠闲的古堡酒店,一早就拥有了鼎沸人声、闪烁灯光。

  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签名板,大大方方立在酒店入口,等待着各位建筑师的亲笔签名。

  国家设计院的代表们,一边走流程,一边核对待会需要的资料。

  律风跟着经验丰富的领导们,认真听从他们的要求和叮嘱。

  他们来交流,代表的是中国形象。

  吴赢启难得拉着律风说:“无论建筑师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,你一定要用数据说话,不用担心乌雀山大桥的数据泄露,因为全世界,只有我们能建出这座大桥。”

  也只有他们有建成这座大桥的需要。

  律风乖巧点头,神情困惑说道:“吴院,其实交流理念而已,每一座桥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,建筑师们也不是很关心数据的问题……”

  谁知道,吴院竟然十分坚持,“不!一定要用数据。以前我听说你把斯蒂芬.莱恩特教育得哑口无言,刚才我看到他了,所以,你一定要用数据!”

  律风忽然领会了吴赢启的担忧。

  “吴院,你是不是怕我说错话,新闻报道出去,说我们咄咄逼人?”

  吴赢启一愣,叹息一声,“不是怕你说错话,是怕你说的话不符合记者的心意。这次交流会全程都有媒体在。”

  “国外的媒体,什么都敢报道。”

  不受控制的“新闻自由”,吴赢启只能控制自家发言人,保持客观理智。

  如果律风拿数据,那么媒体人的观感再怎么变形变样,总有符合事实的报道,用数据驳斥一切虚假编造。

  可律风不拿数据,像对待莱恩特似的,讲述中国的伟大和不凡,他们听了确实感动。

  但是对在场的外国媒体来说,他们不了解中国,甚至不了解桥梁的建设,恐怕没有莱恩特那么善解人意。

  最好是扔出数据,用事实说话。

  于是,万众期待的交流会,一开场就变得格外刺激。

  中国交流团第一个派出的代表,律风,点开解说ppt,就列出了乌雀山的三组数据。

  海拔的高度。

  桥梁的长度。

  深山的温度。

  建筑师们还没做好准备,就感受到了乌雀山凌冽寒风,缺氧的海拔,与匪夷所思的乌雀山大桥。

  原来媒体的报道真的没有夸大其词。

  中国人竟然确实是要在超乎想象的海报高度、纵横三千米距离,建成世界第一高桥!

  台下本该熟悉律风的建筑师们,顿时觉得这位冷静阐述数据的年轻人陌生。

  然而,他讲述的那些天方夜谭般的数据,简直跟他变为桥梁工程师一般不可思议。

  建筑师们以为中国人会感性的说:“我们非常不容易,多么辛苦,多么天才,想出了这个方案”。

  事实上却被一堆数据砸晕了头脑,感觉律风每一句话都在说:“这座山看到了吧,中国工程就是这么挑战极限,只有我们干得出来。”

  律风的讲述过程中,始终有激烈的闪光灯。

  建筑师们专心致志,认真分析着建成乌雀山大桥的可能性,而媒体人则是惊恐诧异,只顾着把数据拍下来,发送到社交媒体上。

  等到乌雀山大桥的概念结束,建筑师们立刻抓住了提问机会。

  面对众人彬彬有礼的提问,律风都能准确给出建设集团和研究所的测算,回答他们的困惑。

  忽然,有人出声说道:“数据只是数据,无论你怎么阐述这座大桥,我也只是感受到一堆荒芜废土,在侵蚀自然的山脉。”

  那人表情平静,语调也是温和从容,但他瞬间吸引了无数媒体的目光。

  莫拉尼斯.克里姆,今年荣获了国际桥梁最高奖项的工程师。

  并且也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里,最为风格多变的建筑师。

  他可以在美丽湍急的河谷造出大桥,也能在宽敞雄伟的体育馆修起薄如蝉翼的屋顶。

  对艺术的执着,成就了他的傲慢。

  即使面对所有人的诧异目光,他也坚定的说道:“你们的桥梁,能不能成功修建,还是一个未知数。”

  他的质疑,令场面有些沉闷。

  因为无数的建筑师,正在为这些数据惊叹感慨,能够在如此危险的山峰,造出一座绝无仅有的盘山桥,已经可以称为奇迹。

  然而,对脾气怪异的克里姆来说,奇迹的构想,显然无法说服他。

  律风站在台上,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回答。

  他可以说,这座大桥当然能够修建成功,因为中国工程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座的想象。

  他也可以说,我们设计出来的乌雀山大桥,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建设团队,保证了它一定能够成功的事实。

  可惜,任何语言在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。

  律风能够证明乌雀山大桥可以建造,但在它真正建设完毕之前,总会有类似的质疑声。

  他铭记了吴赢启的叮嘱,真诚的说道:“那么我们非常欢迎,您能在乌雀山大桥建成的时候,亲自来到中国。这样你才能感受到,我所说的一切,都是事实。”

  克里姆面对邀请,无奈摇头道:“我可不觉得,我能等到那一天。”

  言语之中的讽刺表露无遗。

  律风也相当不客气,直接回答道:“如果您连四五年的时间都等不了,我也只能为您惋惜,您那短暂而匆忙的一生。”

  他这一句话,惹得媒体情绪高涨。

  什么数据、桥梁都是枯燥无味的过程,中国的设计师能够与克里姆这样的知名人士呛声,才是他们坐在现在,想听到的东西!

  他们几乎立刻敲打键盘,用准确无误的文字,描述了克里姆先生的问题。

  然后,在律风的回答里,耸人听闻地写道——

  如果你活不到乌雀山大桥建成,那就说明你命短!

  莱恩特默默坐在台下,感受到克里姆无处发泄的怒火,还有周围媒体骤然热烈的狂欢。

  他感慨道:“你师弟说话,还是这么不留情面。”

  殷以乔没有回答莱恩特。